《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我校优秀校友马军军投身乡村振兴的事迹

2025-03-14

3月1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以《乡村振兴的 “兔业先锋”马军军》为题,宣传报道我校2018届优秀校友马军军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奋斗事迹。

马军军,2018年毕业于437ccm·必赢国际财务管理专业1402班,大学毕业后赴山东考察养兔子,2019年回到家乡延川县投资养殖场开始养兔子,经过几年艰辛创业,创立的山海兔品牌在当地初具规模,已逐步形成了肉兔全产业链,现为延川县人大代表,延安市团委委员,陕西十二兔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原文:

乡村振兴的 “兔业先锋”马军军

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中,马军军,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年轻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在延安市延川县杨家圪台镇稍道河村这片土地里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马军军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一头扎进求职的人海,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一次次的求职碰壁,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心灰意冷。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家创业,搞肉兔养殖。这个想法在家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父母难以理解他的选择,父亲马志明说:“娃,为啥呀?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是让你出人头地,不是回到村里当农民的。”

面对父母的质疑,马军军没有退缩,他带着父母前往现代化养殖场参观,耐心科普。看到专业的厂房和先进的养殖设备后,父母终于转变了态度,决定支持儿子的梦想。

得到家人支持后,马军军立刻前往山东菏泽 “拜师学艺”,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肉兔养殖技术中,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认真钻研,初步掌握了基础养殖技术后,他满怀信心地回到老家,开始筹备自己的养殖场。当时,马军军手里仅有五万元,为了节省开支,他在爷爷辈留下的旧宅基地上搭建了一个80 平方米的彩钢房作为兔舍。条件艰苦,他却毫不在意,为了加快兔舍建设进度,干脆搬到彩钢房里居住,一张简易铁架床便是他全部的家当。他不分昼夜地忙碌,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兔舍也从空空如也变得满满当当,马军兔业养殖基地初见雏形。

创业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刚开始养殖,兔子就频繁出现呕吐、腹泻的情况。作为养殖 “小白”,马军军心急如焚,他四处向养殖前辈请教,终于找到了原因——天气炎热,兔舍温度过高,兔子 “中暑” 了,同时饲料搭配也存在问题。查明原因后,马军军立刻行动起来,采购降温设备,精心配制新的饲料。那段时间,他整天守在兔舍,详细记录兔子的情况,摸索应对方法。经过不断地观察与实践,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兔子的数量也日益增多。

就在一切步入正轨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让兔场陷入了巨大困境,“闹饥荒”“无买家”“缺少钱” 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这些难题,马军军没有被打倒,他积极转变思路,努力探索新出路。为解决余粮不足,他每天天不亮就去果园割草;为拓展销路,他带领研发团队外出考察,学习兔肉食品加工技术,并成功创立 “山海兔业” 品牌;为缓解资金短缺,他在大雪天拉着自家果园的苹果去售卖。正是凭借着这股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哪吒精神,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随着马军军的养兔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为群众谋幸福。“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福。” 他开始手把手地教农户养兔经验和人工授精方法,并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户养殖的兔子。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养兔的队伍中来。

2023年,马军军的创业项目得到了多方支持,不仅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还注册成立了陕西十二鲜兔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养兔场从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渐发展成为正规企业,团队也从 “光杆司令” 壮大到30人,直接解决了当地30人的就业问题,间接带动周边合作养殖户约上百人。

如今,马军军的养兔厂里现存栏肉兔15000多只,以发展兔肉食品销售为主,宠物兔销售为辅,年产值约400万元。谈及未来,马军军信心满满:“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生产加工销售肉兔十万只,预计年产值能够达到800万元。10年以后,我要争取做到全西北地区的兔业龙头企业。”

马军军,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 “兔业先锋”,也成为乡村振兴的 “探路人”,他用青春和热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报道链接:《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480587-50000613803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