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创新高级研修班分组讨论总结

2019-07-26

历练品质,做足内功,高校教师由平凡到卓越探索追寻

——437ccm·必赢国际第一小组学习总结

2019年7月25日中午第一小组围绕本次系列报告展开了题为“历练品质,做足内功,高校教师由平凡到卓越探索追寻”的学习讨论,讨论集中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本次培训的体会及收获、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对自身及行政管理部门发展提出的改进措施。讨论由一组组长李洁明老师主持,9位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相互交流,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培训的体会及收获

(一)厦门大学教师讲授的课程有广度有深度,能将知识、方法和思想相融合,是含金量极高的“金课”典范,也是高校思政课程的典范。

(二)厦门大学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高标准的课程要求、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自觉的精致主义课程建设精神为其向高水平课堂教学和快速成长做了厚实的铺垫。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敏感问题的觉察、广博的知识积累,及对生活工作经历的及时反思成就了其课堂的自信与洒脱,垫定了其向研究型教师迈进的基础。

二、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对照良师,深感知识积累的不足和理论视野的狭窄;

(二)对自身的知识储备没有系统梳理的习惯和意识;

(三)缺乏批判性的意识及自觉培育的能力;

(四)对各类培训无法及时落地;

(五)缺乏实践经验,教学科研无法与实际联系。

三、教师对自身及行政管理部门发展提出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制定远期发展和近期发展目标,比如读书计划,课堂语言展示的练习计划,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的不足,丰富自己的各项教学技能。高质量的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对于课堂的设计和展示,要想教好学生,教师首先就要做足内功,自觉提升自己,从多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视野,才能厚积薄发,很好的驾驭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

(二)自觉培育多思多想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干中学,学中干,做好学术积淀和提升。及时纠正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误和不足,以精进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

(三)实验实训课程、翻转课堂、金课建设等课程创新和实施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及良好的研究环境才能实现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应用型大学如果能将教师队伍分为理论型、科研型,让教师把自身目标与学校目标相结合,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好服务于学校。

(五)专职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行政工作还需优化。各部门提前沟通,尽量提高教师行政工作效率,减少返工,减轻教师行政工作负担。

培训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与会教师一致表达了学校在师资建设上对他们的大力支持。本次培训教师的收获之大和心灵触动之深在我院教师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这里通过学习全国优秀教授的教学经验,不仅开阔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也学会了很多教学艺术和做人做事的智慧,找到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为引导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第一小组(9人)

组长:李洁明

副组长:郑亚灵

秘书:王索茵 王蔓

组员:陈小辉、常婧、许璐、邓晶晶、张健维

 

厦门大学培训学习第二组讨论意见汇总

 

讨论议题及讨论内容汇总如下:

议题一:通过此次来厦门大学学习,你认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是最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到底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

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基本达成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够达到“四个服务”的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符合学科标准,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想与方法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基础知识即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议题二:你觉得我校教师与厦大教师差距在哪儿?

1.视野的广度不够;

2.知识的厚度不高;

3.职业态度、生活态度有差距;

4.缺乏多学科的融合能力;

5.教学方式、方法的设定;

6.自我认知不足;

7.教学缺乏艺术;

8.自律性相对较差;

结论:有差距、多思考、要改进。

议题三:你认为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建立自我认识的能力;

2.要有危机感,经常自我反思;

3.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4.身教重于言教,以身示范;

5.多收集学生的建议意见和评价,促进自己教学进步;

6.注重上课语言艺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触动、感悟、共鸣;

7.需要营造校园文化。

第二组

组长:王栓萌

副组长:鱼亚洲

秘书:吴文杰

组员:刘会芬、赵辉、张景、姜华、张娜、杨双双。

找差距,寻不足,向高水平教师深度学习

——437ccm·必赢国际第三小组学习总结

第三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不仅领略了大家风范,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肯定了通过这次研修班获益匪浅。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小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深受触动,达成了共识:

第一、教师的个人修为非常重要,我们从这些高水平的教师身上看到了知识的渊博,师德师范,持之以恒的教学态度,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老师都表示出了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广泛涉猎文化,历史、地理时政知识,与自己的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第二、对于课堂教学的认真负责,做到精益求精。我们需要逐渐完成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建立自己的授课风格以及专业的规划,在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注重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方法,对于专业的思考,提出问题,能用于实践。备课环节如何备好课,讲课环节如何讲好课,反思环节如何利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都是我们需要结合各自专业和课程,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提升教学能力的最切实的实践。

第三、对于教学创新的认识和实践。通过培训和实践操作,让我们的教师认识到了什么叫做翻转课堂,怎么去应用翻转课堂,同时理性看到课堂教学改革方式的创新;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每个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来创新,来进行翻转课堂,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善于将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能在课堂上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第四、认识到了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的老师日常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得我们只将自己的眼界和知识局限在了完成被动安排的课程上,而没有精力的动力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包括专业视野和学术视野,走出来才发现我们的认识和理念已经和前沿差距如此严峻,老师们也在发言中提出要提高工作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计划,才能打开自己的局限性,及时的去了解行业前沿。

第五、在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在这次的教学示范中,我校两名老师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仍然能清晰看到和厦大老师相比较之下的弱点,比如课堂内容略显浅显,板书和幻灯片的配合不够,语言表达口语化,课堂节奏控制的这些问题,但我们老师都非常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在这些技能方面的表现得到很快的提高。

最后,组长做了总结,张阿维老师认为,我校组织这次研修班,每个教师都能收获感触,能得到启示,这次的研修班就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我们除了总结自己的心得和感触以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我校实际,深挖自身优势,正视我们和高水平教师之间的差距,实事求是,通过这次学习所激发的内生动力,主动的去提升个人能力,在课程基础建设上下肯下苦功夫,以点带面,把我们的感受向周围的其他老师去传递,去相互影响,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能够借此契机有一个显著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的持续的坚持走出去,向更多高水平的教师和高校去学习,相信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我们学校也能涌现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我们的教学质量能够有一个飞跃。

第三组(共10人)

组长:张阿维

副组长:刘鑫

秘书:马丽娜史亚萌

成员:尹妮、石珊珊、袁芳、王蛟、周瑞、许馨天

 

赴厦门大学交流学习心得

——437ccm·必赢国际第四小组学习总结

在本次厦门大学学习交流中,我们领略到了厦大优美的自然景观,感受到了厦大厚重的人文情怀,感叹各位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敬业精神,感叹厦大教师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由衷的能为参加此次学习而感到高兴,深刻地被各位教授的风采所折服,课后我们第四小组认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经过汇总整理后形成如下三个方面的学习交流心得:

一、教学理念方面

各位教授不仅传授和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方法,而且厦大教授们传递一种严谨、规范的教学理念,只有理念上转变,教学应用上才能创新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学的规范性,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术与知识并重的教学,要搜集内容丰富的例证,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饱满的教学精神,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的积极学习。二是在网络时代,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网络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所以现在的大学课堂,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是以方法的传递,思想的培养为重点内容。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考虑教学面对的对象,课程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理恰当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最合适的内容、用最合适的方法交给最合适的人,这就是最直观、最好的一种模式。三是教学应该处理好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要有明确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总结适合个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关注并学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历史,了解时事政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有课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加入学科前沿知识,响应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老师坚持追求的目标。

二、学习认识方面

从各位教授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他们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这背后与教授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一是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信念,有自觉性学习的习惯,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敢于挑战自己的知识盲区,学习领域要广泛,涉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丰富自身的知识贮备,这样才能保持与学生同样年轻,才能用文化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将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将看似不同的专业之间能够联系起来,将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才能自如的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从多方面的进行解答,树立教师队伍的威信。三是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外,还应该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向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传递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方面

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路。一是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能力,尤其是关于教学的科研即教改研究,其目的就是讨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应用,讨论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的改革,总结教学经验。通过这类科研项目,教师的授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教学活动的促进不言而喻。二是科研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把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课堂的深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措施。将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补充入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科研的思路,能不断以新的知识、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三是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程度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不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把握课程精髓所在的水平,往往讲授重点就会偏知识,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只有经历定的科研实践、有了一定科研积累,教师自身才可能对专业和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授课才有可能深入浅出、饶有趣味。

第四组

组长:张英辉

副组长:刘生彦

成员:刘红英 王瑞珍 胡佳 辛路娟 任莉莉 胡娜 马洁婷 谢丽

 

学习厦大修养,提高个人能力,促进学校发展

——437ccm·必赢国际第五小组学习总结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学校举办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创新研修班的学习。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虽然只有短短五天学习,但厦门大学安排了非常紧密的课程,每一位学员都堂堂不落,认真记录,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探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策略,让我们受益匪浅。能够在厦门大学厚重的历史中感受美丽校园,聆听幽默风趣的讲授,见识前沿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这五天培训之旅,将成为每位教师珍贵而美好的厦门时光。

一、厦大教学值得学习之处

1、深厚的知识积淀与超强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傅小凡教授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还是朱水涌教授的《人的设计—中西文化的一个比较》都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大家风范,纵观世界,纵观历史,旁征博引,既有空间上的层次,还有时间上的穿透,激情澎湃的讲授中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前沿的观念,大师的成就与修养,处处闪耀着智慧之光。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用的教学技能

周序副教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艺术》被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经常引发大家的阵阵掌声,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冲击的今天,他依然冷静的分析了各种教学方法,保持了一个学者的专业性,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反思。郭建鹏教授的《翻转课堂与金课建设》是讨论最广泛的课程,通过教学沙龙活动,让大家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翻转课堂的魅力,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翻转课堂。教授们的课程都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积累方法与技能,通过简单易行的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3、极具吸引力的个人魅力与超强的综合素质

给我们培训的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具有极鲜明的教学特色与非凡的个人魅力:陈少华教授的《高校教师能力——如何构建个人认知体系》通过高压互动的方式增加了我们的紧迫感、危机感;林亚男教授的对数学教学的热爱都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二、我校教学目前可取之处

在与厦门大学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众多方面都与专家的理论非常契合。管理与科学分院的谢清先老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践行着翻转课堂;经济与统计分院的董婷老师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了课堂创新。这些实践和摸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我校教师可以改进之处

1、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本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传授,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要博览群书涉猎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用文化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备课不仅要准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特点、层次,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能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的开展教学工作。

3、了解学术前沿,建立“教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这样才能传授更有效的知识,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理念相契合。

四、学校可以改进之处

通过这次学习各位老师都表示受益匪浅,积极总结学习内容,结合行知的特色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和分配课堂时间,学校可以在教室装上电子表。

第五组

组长:雷玺

副组长:董婷

秘书:刘玥彤 张虓烽

组员:吴博峰 谢清先 王转 何亚雯 李苏慧 董雯